我们还需要阳明吗
在高中以及大学的政治课程中,王阳明常常因为其主观唯心的身份而被纳入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以至于看待其心学时总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们该如何看待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KEY | VALUE |
---|---|
书名 | 《儒学道德论: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 |
作者 | 陈媛媛 |
ISBN | 978-7-5115-3632-7 |
论文格式引用 | 陈媛媛. 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D]. 河北大学, 2014. |
新时代青年一代需要阳明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1,无论哪种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根据《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当采用中等生育方案时,预计2025-2050年中国人口年均净减少约850万,2100年降至4.6亿;年均减少规模为2025-2050年约850万/年,2050年后加速至1459万/年。截至2025年7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青年(15-29岁)就业率为45.6%,较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呈现连续14个月下滑趋势。
当国家面临着就业率低下以及生育率低下的矛盾困境,身为其中的青年人更是面临着就业升迁、结婚生育的沉重的现实压力,如何才能不使自己陷入虚无主义2的陷阱?如何在面临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保持社会的总体安定(这个问题正是下一章节所讨论的)?王阳明3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阳明身处弘治、正德时期,他之所以大倡心学4并获得士人的追捧,是因为他回答了与士人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
一是士风人格沦丧,风气日下的问题。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士人的心态从疲惫走向恐惧与失望,阳明将士人从程朱理学的桎梏下解放了出来;
-
二是士人遭贬后,如何排解内心的愤激郁闷。众多气节之士在对抗旧官僚的过程中,或被囚禁,或被流放,或被贬官,甚至惨遭杀害,士人心中交织着委屈、烦恼、无奈与悲怨,这种精神苦恼让他们在黑暗的政治中徘徊难决,受尽了心理折磨,阳明为他们指明了解脱的出路;
-
三是解决个体自身价值依托的问题,为士人寻求支撑内在的精神支柱。仕途失意使众多士人转而寻找朝廷仕途之外是否还存在人生的价值。作为心学大师,阳明曾一度成为士人情感的寄托,而且众多有识之士在极度痛苦的处境下也从阳明那里获得了不少心灵的慰藉。5
为什么阳明心学有着如此强大的能量和气场?它究竟宣扬了什么样的思想?
王阳明3认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认为每个人无论身份地位背景高低贵贱,甚至无论曾经是好人坏人,本心(心之本体)都是无善无恶的,亦是至善无恶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居住着一个“圣人”,这就与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所主张的不同。当我们作出“恶”的行为时,其实是受到了自己不正当的欲望的蛊惑,王阳明也说“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6”;当我们作出“善”的行为时,这是遵从我们本心所作出的正确的行为。这给予人们一种更加乐天的情怀以及乐观的态度去对自己做功夫,去请自己心中的圣人“出关”,让自己成为心中的那个圣人。
当青年人面对荣辱得失时,要“正心”,“正其不正,以归于正”7,要克己,除去私欲蒙蔽,恢复本然天理之真实8。这不是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对现实的消极逃避,而是在自己的恶念未发处用力,引导自己收摄本心、守住本心,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在培养自己强大的核心。即便今天遭受了重大的失败,在未来我们可以再次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法治社会需要阳明
中国已然迈入了法治社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司法体系已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和4+4董小姐事件、罗帅宇医生阻止器官交易死亡事件、黄杨钿甜全套首饰2000万事件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此类公共事件更是印证了学阀、官阀在如今的社会基础上已经失去了合适的土壤,它们的发展及代际传承已经收到了极大的社会阻碍。相信我们国家的司法部门会给出公平公正的裁决。
然而,当我们的法律体系在处理“天价彩礼”、“捞女”、“性诬告”等民事案件中,它的处理结果却很难让所有民众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民事案件并非个例,在未来将会涌现更多类似或相关的案件。这又是为什么?
社会原子化将是大势所趋,并且它正是导致这类案件、男女性别矛盾恶果的元凶。这主要包含两大推动力:
-
随着国家生育率的下滑,青年人选择只生一胎、丁克、不婚不育的概率将显著上升,我国传统的家庭体系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家族、家庭的概念将被严重地弱化。除了一些必要的问候,亲戚邻里会变为“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小日子”
-
蛰伏在中国社会数十年,如LGBT、极端女权、NGO等有计划的组织将会抬头加入甚至引领社会思潮。经济的下行周期正是给了它们发育最合适的温床。当一个人原本不存在任何的信仰或者政治立场但却对社会现状充满着不满时,恰好某个组织所宣扬的思潮能够成为他宣泄的渠道时,很难抵挡住诱惑而不加入振臂高呼吧。
那么该如何减轻社会原子化所带来的恶果,缓解社会矛盾呢?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天价彩礼”、“捞女”、“性诬告”等类似事件呢?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曾经没有或者说很少出现此类的事件?我认为,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条红线,而非第一条或是唯一一条红线。
曾经中国以德治国9,将“德”来对民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品德不端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对品德的硬性规定,甚至在某些方面提倡“失德”以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回报,而是用“法”进行最后的行为规约。很明显,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而不是仅仅一味地将所有的条文包罗世间的方方面面。
阳明心学或许能够唤醒民众不忘在德行上的培养,正己立身。在修身上,王阳明提出了“致中和之方”,即达到“未发之中”和“已发之和”的方法。通俗地来讲,是追求“吾心吾行,诚如明镜10”的境界。其具体如下11:
-
与已发上着力。由于念头在心中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在职场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你背锅时,你无法克制愤怒、苦涩等念头在心中的产生。然而,我们可以做功夫不让它以极端的方式宣泄出来,此即是“与已发上用力”,就比如通过运动消解内心的负面情绪,通过朋友、家人、心理医生宣泄沉重的压力。
-
无思无虑。王阳明所主张的无思无虑并不是主张息念,因为念头无法息灭,“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已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12。”阳明所主张的是,对于念头要“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视、听、思维,一概不加禁止,只要以良知统率所思所为即可。放眼今天,就是提倡我们要具备判断力和思辨的能力,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比如当他人向自己表达不同的思想时,要充分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辩证地看待他的观点、立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当他人向自己输入负面情绪时,不应将这些情绪纳入内心中,转化成自己的念头,甚至之后传播这些念头。
-
存理去欲。说到“存天理,去人欲”常被一些人当做理学扼杀人性的代名词。实际上包括朱熹13在内,理学并未完全否定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只是由于朱熹13的过分强调被后人误解,片面继承、利用并有意识扭曲而已。王阳明对“存理去欲”进行了更加准确的诠释,他要求人们用道德标准对自身加以约束,反对纵欲主义。在社会生产水平以及伦理道德许可的条件下,去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人类自身需求。“存理去欲”是第一条“与已发上着力”的过程,也是最终目标,是一本符合可持续发展愿景的思想指南。
《大学》良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4。”这是阳明对我们的忠告,更是个人立身的准则。当家庭不再能够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时,我们不应该败坏道德发扬私欲去挑战法律的底线,去攫取一点再多一点的利润,而是应该各退一步,去理解对方的苦衷和言不由己,给予对方更多的人文关怀。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问题的最终原因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的最终原因是分配问题。王阳明推崇在已发上做功夫来达到“未发之中”。推此即彼,国家政府要解决道德问题,缓和性别矛盾、社会矛盾,更应该在经济发展领域做功夫。发展高新产业,攻克“卡脖子”问题;同时,回应民众愈发高涨的呼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世纪初曾承诺我们“共同富裕”的愿景。这是解决道德问题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途径。
当然,我们要知道狭义上的阳明心学同其他中国哲学思想一样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为此急切呼吁,使王明心学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环境下进行扬弃,与对心学进行深度的学术性探讨同样重要的是将心学推行广度的社会化普及,从而向世界展现和承担五千年大国所应有的道德风尚和管理水平。
-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
这里的虚无主义特指文化虚无主义。 ↩︎
-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史上最有真性情和自由精神的哲学家。他倡导的复兴心学、重建心学的学术运动,其实质是一场反对朱子学为旗帜的道学革新运动。这场学术革新,不仅于晚明思想解放及儒学内部的自我批判极有影响,而且对古典儒学向近现代新儒学转型同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
-
阳明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致良知是从正面入手,端正意念,推致本正之意念于事事物物的行为;格物,是从负面入手,纠正邪念“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举措。 ↩︎
-
陈媛媛. 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D].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第212页. ↩︎
-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45页. ↩︎
-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5页. ↩︎
-
陈媛媛. 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D].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第192页. ↩︎
-
原为“以礼治国”,博主取其正面含义,为“以德治国” ↩︎
-
出自《论语·公冶长》 ↩︎
-
陈媛媛. 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D].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第99-100页. ↩︎
-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35页. ↩︎
-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乃至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南亚社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 ↩︎
-
[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 1983年10月版, 第5页. ↩︎